市场之水冷暖,好像资本比用户和企业更先知。但市场铁律从来不会被资本劫持,从来只会被市场常识左右。ofo只不过刚刚迈出校园,就引起资本的疯狂加持,已经完成1.3亿美元的C轮融资。而摩拜单车、小鸣单车的吸金能力也并不逊色。网上一张疯传的webike单车造型,似乎也泄露了微信的入局。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共享单车模式可能会打造一头或几头滴滴似的“独角兽”。
共享经济当道,像样的创投项目少之又少,加之,国外已有共享单车的成功榜样,资本熙熙攘攘而来,自然是为了押宝下一个“风口”。但也并非没有各自的话外之音。难道滴滴投资ofo不是为了丰富自己在综合交通出行O2O的布局?还有,投资小鸣单车的运动单车品牌凯路仕,就是一家传统自行车厂商,可能也是为了进行互联网转型。除此之外,可能还有获取用户数据,意图更多增值服务……对于共享经济的未来,我丝毫不怀疑,而且,大为看好。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海量分散化的闲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既符合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原理,又在重构着既有的商业规则,帮助社会福利逐渐增至最大化,优化我们的生活。但共享打车是共享经济土壤中的一颗种子吗?细究下来,截至目前的共享单车只是披着共享的外衣,并无共享的内核。最起码,还没有达到滴滴的共享段位。共享经济的实质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的资源和特长都能够充分参与其中, 提供共享的平台因为控制着供给两方的入口,汇集了海量用户,才拥有无限可能,获得资本的追捧。反观目前的共享单车并没有踏入共享的门槛,没有充分利用我国“自行车大国”的优势,没有调动街头巷尾蒙着灰尘的闲置自行车资源,而是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重资产运营模式。摩拜单车投入重金设计和生产单车,即使在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科技和互联网色彩再浓厚,终究还是一家传统的自行车生产者。ofo单车自从走出校园市场进入社会后,抛弃“师生单车的共享”,也不再是自行车的“搬运工”,越来越偏离共享的轨道。共享经济不是一家企业生产出来的一件产品能够供更多人使用这么简单,而是用户甲的自行车,可供用户乙、丙、丁……使用。滴滴没有一辆汽车,却乘上了共享经济的第一班车;Airbnb没有一间宾馆,却能够估值数百亿美元,自己都不生产产品,只提供“链接”。还有国外单车共享平台Spinlister,采取的是自行车点对点短租服务模式。自行车主将车照片放到网上,设定租价,与租客商议用车时间和相关费用。从双方交易中,Spinlister抽取一定费用,也没有自己生产自行车。由此来看,共享单车连共享的级别都没达到,现在谈下一个滴滴,恐怕为时过早得太多!也许他们会有所成,但那也不是共享经济的胜利。